虽然中国在人工鱼礁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绩,但相对于日本、美国、韩国等较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关于人工鱼礁的运用多借鉴国外经验,研究水平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尚缺乏充足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在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尚未明确。人工鱼礁设计,是人工鱼礁区构建活动预先进行的计划。
人工鱼礁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投资巨大,一旦鱼礁投放后将很难更改,礁型及布局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礁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在人工鱼礁结构设计方面亟需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本文从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现状、依据与方法,以及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方面入手,对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人工鱼礁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探索新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人工鱼礁正是起源于此。目前普遍认为,人工鱼礁是通过流场效应、生物效应、避敌效应而发挥其作用的。人工鱼礁投放后,首先在其周边及内部形成上升流、加速流、滞缓流等流态,一方面不仅可扰动底层、近底层水体,提高各水层间的垂直交换效率,形成理想的营养盐转运环境,为礁体表面附着的藻类和海洋表层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可以提供缓变的流速条件供海洋生物选择栖息,这是其流场效应。